關於婆羅門教的介紹
婆羅門教(Brahmanism),是起源於古印度的宗教,也是現在的印度國教 印度教的古代形式,以《吠陀經》為主要經典,崇拜三大主神。
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4世紀是婆羅門教的鼎盛時期,公元4世紀以後,婆羅門教開始衰弱。 公元8、9世紀,經商羯羅改革,逐漸發展成為印度教。 印度教與婆羅門教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其教義基本相同,都信奉梵天、毘濕奴、濕婆三大神,主張善惡有報,人生輪迴,輪迴的形態取決於現世的行為,只有達到“梵我同一”方可獲得解脫,修成正果。 因此,印度教也稱為“新婆羅門教”,前期婆羅門教則稱為“古婆羅門教”。
婆羅門教是印度古代宗教之一,起源於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教,形成於公元前7世紀。
印度最早的文明是公元前30世紀至前15世紀間的印度河流域文明。 當時定居在印度河河谷的居民已經使用青銅器皿,大多從事農業和畜牧業,已有像形文字,並能製作各種造型藝術作品。 其流行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對地母神、動植物(特別是牛)、性器官和祖靈的崇拜,浸浴和土葬是重要的宗教儀式。 有些出土的畫品上還繪有修行者跌坐和冥想等形象,這些宗教信仰和實踐與後世印度民間信仰的濕婆崇拜和瑜伽修習等有一定的聯繫。
婆羅門教信奉吠陀思想,透過祭祀,使人和神可以直接溝通;人們崇尚自然、歌詠自然,崇拜神格化的自然神:梵天、毘濕奴和濕婆神。 三大主神各司其職,共同主宰宇宙的一切,梵天創造宇宙,主宰人類的命運;毘濕奴維護宇宙間的和平,展現賞善罰惡的大無畏精神,故最得人們敬仰;濕婆神不但能毀壞宇宙,同時能降伏妖魔,繁衍(生殖)世間的活動。
“業報輪迴”,婆羅門教以為,生死輪迴的根源,來自於業。 業,是行為善惡的造作,產生於人們無限的“愛欲”與無始以來的“無明”。 於是“以無明為始,依欲而成意志,由意志而有業,由業而受果”的輪迴圈子於焉形成。 此外,婆羅門教以為,“我”是生命輪迴中的主角,人的身體因“我”而生,人的活動也由“我”而起,所以“我”是恆常存在的,現世人生的苦,由前世行為招感而來,今生行為的善惡,同樣也會連帶前世的業緣,影響到下一世的人生。